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已日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迫切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也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對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做出了系統安排和全面部署。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養老服務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當務之急,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區“兩新一化”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
一、掇刀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截止2013年底,全區總人口34.3萬,戶籍人口22.3萬。據不完全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23006人(不含石化總廠),占全區總人口10.3%,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2314人。全區老年人口呈現基礎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特點。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大力發展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全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一是加大投入,農村養老服務機構提檔升級。近年來,全區累計投入近200萬元,大力實施“福星工程”,推進團林鋪、麻城兩所農村福利院維修改造、提檔升級。福利院庭院環境和供養條件得到有力提升。目前兩所農村福利院共有床位185,實際供養老人109人。
二是拓展服務,積極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依托社區公共服務站,在全區城鄉社區積極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建設,全區共建立18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和64個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覆蓋了全區90%的村(社區)。為老服務逐漸拓展,由基本的文體活動、娛樂休閑向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延伸。
三是落實政策,養老服務逐步向適度普惠型轉變。不斷提高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城市“三無”人員供養標準,農村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和3500元,城市“三無”老人按最高標準享受低保。認真落實老年人高齡補貼,今年發放80歲以上老人高齡補貼7178人次119.64萬元。
二、我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目前,社會上沒有充分意識到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與養老設施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已日益凸顯,在推進養老服務工作上也沒有形成合力,缺乏科學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另外,各級政府雖然在養老事業發展上投入大量資金,但經費來源渠道單一,啟動的社會資源不夠,未能從產業化、市場化角度引領全區養老產業的發展,養老市場尚待發掘。
(二)養老機構短缺,服務內容單一。 目前,我區尚無城市福利院,城區養老服務機構和養老床位數量少, 全區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場所)84個,其中,農村福利院2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8個,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64個。機構養老主要是農村福利院,以服務有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的農村“三無”老年人為主。雖然近幾年政府加大投入,集中對農村福利院進行了改擴建,提高了供養水平,但機構數量和供養床位明顯不夠,普遍存在規模偏小、設施不全的問題,無法滿足城鎮“三無”、“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服務需求,更談不上滿足其他老人養老服務需求。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尚處于試點階段,養老機構所能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專業化水平較低,服務內容僅限于吃、住等簡單的生活照料服務和提供文化娛樂活動場所,與主動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服務、精神慰藉、康復保健等全方位的養老服務還有較大差距。
(三)社會化程度不高,專業人才缺乏。目前,我區養老方式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為主,退休金、政府補助和其他勞動收入是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主要來源,老年人自身及其子女配偶和近親屬是老年人服務最主要的提供者,社區養老服務所占比例比小。居家養老作為養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家政服務、日間照料、精神慰籍等養老服務的項目短缺,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務人員不能滿足需求,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缺口更大。另外,養老機構聘用的護理人員大都為農村務工人員和下崗職工,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專業的養老護理培訓,康復護理知識技能缺乏。加之受傳統世俗觀念影響,很多人認為養老護理員服務老人又臟又累、收入低、社會地位低,稍有條件的人尤其是年青人和專業人士不愿從事護理老人的行業,導致護理員不足,專業護理人員難招,服務質量不高。
三、建議與對策
(一)健全和完善養老服務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養老事業中的主導作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老服務工作機制。一是進一步提高對養老服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列入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培育和建立人口老齡化發展需要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二是依托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建立具有組織、指導、服務、培訓等功能的社會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的行業管理和指導,逐步形成以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為示范,以城鄉基層福利服務網絡為依托,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其他養老形式為補充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三是完善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優先保障養老機構用地;對社會辦養老機構減免運營稅費,給予醫療衛生服務支持,加大養老服務業信貸力度,實現養老服務業可持續發展。
(二)加大養老服務資金籌措力度。一是要加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公共財政投入。在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同時,區級財政要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的投入力度,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配套和運營補貼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扶持功能。二是要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養老事業。制定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民間組織及個人等社會力量,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興辦養老機構。三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通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敬老美德,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創新勸募和捐贈方式,拓寬慈善捐贈渠道,擴大老年人福利資金來源。
(三)統籌發展城鄉養老服務機構。堅持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銜接,按照“9073”的目標推進養老服務全覆蓋,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加快形成以機構養老帶動社區養老、以社區養老支持居家養老的梯次發展格局。
一是開展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按照方便適用、小型多樣、功能配套的要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區現有資源,采取新建、擴建、改建、購買、置換等方式,建設一批城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中心城區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全覆蓋。
二是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實施農村福利院改造升級工程,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增加供養床位,擴大供養規模。推行“一院兩制”模式,探索農村福利院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型升級。選擇在留守老人較多、居住相對集中、農村新社區建設基礎較好的村,動員熱心公益事業的農村中心戶及其他愛心人士提供閑置富余房屋,或利用村委會閑置房屋、村辦學校廠房等進行改造,建設一批示范性的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
三是加快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新建或依托農村福利院改擴建一所以供養城鎮“三無”老人為主,兼顧為殘疾人、孤殘兒童等提供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為“三無”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切實發揮機構養老支撐作用。
(四)加強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建設。積極開發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等公益性崗位,引導和鼓勵大中專畢業生、“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城鄉低保人員、低保邊緣人員及其他就業困難人員到養老服務機構就業、再就業。改善養老服務人員工作條件,提高養老服務人員薪酬待遇。對社會福利服務從業機構和人員實行嚴格的持證從業制度,加大培訓教育力度,按照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開展崗位培訓,推進養老服務隊伍職業化、專業化。